扬升行业网

溪山(永嘉名胜溪山第一,它的故事你知道吗?)

121gldl|
459

 永嘉县沙头镇花坦村,是朱姓人聚居之地,坐北朝南,前临珍溪,背靠钟山,后有花坛,村人俗称“花坦”。

  村外围原来有一条用原石砌筑的寨墙和四座石券门,现仅存村东的一段古寨墙与西首的一座古寨门了。一条长长的古寨墙,上有整齐排列的箭孔和*眼,在残阳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相传,这寨墙是当年抗元英雄陈虞之引诱元军入楠溪时,花坦村人朱猛善率族众响应,为抵御元军而修筑的。

  花坦的村街稍呈弧形,两旁房舍青瓦粉墙。许多院落中置石磨、石臼、古井、风车,庭前藤蔓摇曳、翠竹修长,保留着古老格局。村内一条用卵石修筑的大街,自西向东把村落划分成大致相等的两块,北块是村宅,南块是农田。

  花坦原有12座牌坊,大都为表彰学人而建,已相继毁坏。这条街上集中了全村重要的建筑物,有仅存的“溪山第一” 、“宪台”牌楼和敦睦祠,另有桂芳堂、陈宰相府等。

  花坦村寨的西门——“溪山第一”牌楼,是由邑人朱腆捐建的,明孝宗钦赐“布衣状元”朱墨癯的“溪山第一”牌匾长悬在牌楼额枋上。牌楼占地面积21平方米,为六柱一开间的单檐木建筑,台基由块石砌筑,瓦脊略呈弧形,两端无鸱吻,阑额与木柱交结处亦无雕饰。六柱单檐中有两金柱、四角柱。金柱前后置青石抱鼓,柱头设柱头科,出翘十一踩承托檐檩、撩檐枋。每角柱柱头设角科,为三踩单抄架结构抬梁式。

(花坦古民居,图片来自网络)

  朱墨癯(1438~1519)名道魁,字守慎,花坦人。朱墨癯少年时天资聪慧,才识过人,虽出身寒微,但勤奋好学,笔耕不辍。他农樵之余,常在村前的珍溪边以“沙纸柳笔”练字,还不时面对南山吟哦诗句,自号“霞山居士”。朱墨癯可谓永嘉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有关他的故事一直为乡人津津乐道,其中流传广的有“落榜、授徒、解难和赐匾”这四则。

  “落榜”讲的是明嘉靖某年春闱大比,朱墨癯赴京应考,宗师阅了他的文章,觉得句句锦绣、字字珠玑,心中私下暗自称奇,拟点为新科状元。于是宗师当天携了朱墨癯的文卷回府批点,却不慎遗忘在自己枕边的蚊帐兜里了,以致阴差阳错——放榜时,朱墨癯名落孙山。从此墨癯绝意功名,林下归隐,选才授业,决心教几个学生蟾宫攀桂,以平天下寒士之心。

  “授徒”讲的是后来朱墨癯在永强白水地方访察到书生才子王瓒,便带回家中。王瓒在朱家进修三年,文才大进,考中举人。翌年春,中进士第,试一甲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又擢升为两京国子祭酒,官至礼部侍郎,著有《正教编》、《瓯滨文集》。继王瓒后,朱墨癯又收纳了朱谏、唐纳等几个天资聪颖的学生,也都相继成名。

  “解难”讲的是墨癯替中举进士、官至吉安知府的学生王瓒解决了边境少数民族进贡明王朝时出的一道难题,立了大功。

  “赐匾”讲的是由王瓒保奏,皇上查明朱墨癯的文韬武略、济世之才之后,便召他进京授职。但是朱墨癯早已把功名利禄置之度外,便再三奏明自己闲散已惯,只求在乡安居。皇上也就不强求他出山,并笑着对众臣说:

  “墨癯是一个布衣状元。”于是便当即御笔赐书,题为“天下第一”。丞相奏道:“天下第一恐言过其实了。”皇上沉思了一会儿,便改题为“溪山第一”。

  晚年,朱墨癯在花坦书院里,编著《养拙集》数册。书成不久,一代名贤,就与世长辞了。朱墨癯逝世后,其文才越发广传——“杭州要数三春老娘的麦饼喷香,温州就数墨癯先生的笔墨文章”——朱墨癯其人随着这句俗语的流传,越发为人们所景仰。至今,村里尚存朱墨癯的“凤南书院”遗址。

  村中心另有一座“宪台”牌楼,系四柱三楼式木构建筑,高5.95米,通面宽6.28米。明间两脊柱为方形石柱,外侧四角柱为方形木柱,次间有块石叠砌的台基。而明间阑额与柱交结处,均置雀替、丁头拱。梁架结构为抬梁式,用砖砌成清水花屋脊,两端饰龙吻兽;下檐垂脊上有垂兽,出际边沿有搏风极和悬鱼。斗拱规整精致,结构严密,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花坦村朱氏宗谱记载,“宪台”牌楼建于明朝弘治乙丑(1505)腊月,当时温州知府李端、永嘉知县刘经为前四川按察司佥事朱良以建造的。朱良以在明朝永乐辛卯(1411)中举,翌年会试登乙榜进士,授江苏盱眙县学教谕,擢工部给事中,奉使云南等处,皆有政绩。越七年,进阶朝列大夫。后乞归乡里,与渔樵为侣,咏哦自乐,恬淡处世。著有《静斋》书稿、《政录》多卷。

  与宪台牌楼近邻的敦睦祠,是为明代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山东道监察御史、江西按察司佥事、兵科给事中朱良暹建造的。

  据《明实录》卷一百二十记载,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八月,赐江西按察司佥事朱良暹敕命,并封赠其父母与妻子。敦睦祠的正厅面阔七开间,通长大约25.5米,明间面阔达5.3米左右,进深约11米。**三间设神厨,后檐墙略向后凸出约1.2米。左右两个尽间有夹层,屋面因此局部升高。11米进深的悬山式屋顶,山墙面本会显得笨拙,然而屋面因为有了错落就好多了。

  敦睦祠大的特点在它的门屋,**五开间的门就是院落的宽度,将近14米,两翼还各有5.3米,从内部空间看,其实是两廊的梢间。门屋进深不过2米,有40厘米分高的台基。台基在明间开一个3米宽的缺口,让石板路直达正厅前阶。大门**三间采牌楼式,明间高,次间略低。这牌楼有很精致的斗拱。除明间两攒平身科外,其余都是柱头科。中栋柱上的斗拱先出四跳丁斗拱。然后再叠三层下昂,还有不少装饰化的处理。柱子既有侧脚也有生起,明间里外的四个抱鼓都是木质的,门枕也是木质的。9.8米深的院子里曾经有戏台,现在还有柱顶石可以辨识。因为门屋其实就是一座牌楼门,进深不过2米,所以戏台脱离门屋而独立,没有后台。戏台台面可以拆卸,重大仪典时让出中轴线,供舆轿出入。

  敦睦祠正厅结构用鸳鸯厅式的前后两榀屋架相接,当地称二分房。这两榀屋架的前后高两步钉密接的方椽子,不留椽裆。在它们之间的谷地,用草架支承起脊檩来,再与两榀屋架的前后坡形成统一的两坡顶。这种做法首先是为了避免大厅内部空间过于高旷,同时也可以少用几棵高大的柱子。

(图片来自网络)

  整座敦睦祠坐北朝南,大门临花坦村主街。门前原有“品”字型的三座牌坊,即是“乌府”、“奕世簪缨”与“黄门”,都很壮观。

  花坦村数百年来,名人辈出,文采风流,骚人墨客题咏不绝。出名的当属南朝刘宋永初三年(422),永嘉郡守谢灵运曾沿秀丽的珍溪,过花坦境内的石公田燕巢山,探幽揽胜,题诗留念。村人为纪念谢公到此游览,便将村名改作了“谢公田”。村口至今还建有一座谢公殿,内祀谢康乐公遗像,千百年来,一直香烟缭绕、香客不绝。

  花坦村民们编织的种种美丽动人的传说,不仅寄托了乡人对故土的深切挚爱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花坦古村浓郁的耕读文风。

节选自永嘉文化教育丛书系列之《永嘉名胜》

胡念望/邵富萍 主编